以书法著称的颜真卿,更是大唐第一男儿!
图/颜真卿《多宝塔碑》局部。
颜真卿(709年—784年8月23日),字清臣,生于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 ,颜师古五世从孙 、颜杲卿从弟,唐代名臣、杰出的书法家。颜真卿书法精妙,擅长行、楷,创“颜体”楷书,与赵孟頫、柳公权、欧阳询并称为“楷书四大家”。又与柳公权并称“颜柳”,被称为“颜筋柳骨”。善诗文,著作甚富,有《韵海镜源》、《礼乐集》、《吴兴集》、《庐陵集》、《临川集》,均佚。宋人辑有《颜鲁公集》。
颜真卿以书法著称。仅仅知道他是大书法家,还远远不够。
颜真卿在唐代的真实地位,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。他是大唐当之无愧的第一男儿。
颜真卿历经玄、肃、代、德四朝,德高望重而仕途坎坷。
起初,在朝的颜真卿,因为不依附权相杨国忠,被视作眼中钉。天宝十二年(753年),颜真卿被外放到平原郡(今山东省德州)任太守。
平原郡属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,是个危险区域。因为安禄山要造反,那是路人皆知的事情。当然,颜真卿也是心知肚明,所以他一到任就积极应对。
颜真卿到任平原郡后,励精图治,深得百姓爱戴。颜真卿以防汛为名,修筑城墙、赶制兵器、收揽壮丁,积储粮草,这些都是备战行为,为日后抗击安禄山叛军做准备。
为了避开安禄山的耳目,他每天都是一副文人做派,吟风弄月,文友聚会,甚至还亲自主编了一部研究音韵的著作《韵海镜源》。安禄山派人来检查工作,颜真卿在好吃好喝好招待之余,还即兴写了一幅字,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著名碑帖《东方朔画像赞碑》。颜真卿的“精心安排”,使安禄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,麻痹了他的戒备之心。
果不其然,安史之乱爆发了。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起兵谋反了。叛军对唐王朝发动了出其不意的“闪电战”。多年太平的唐帝国内部,武备松弛,不堪一击。叛军所到之处,守令要么开城投降,要么弃城而逃,几乎没有哪个做拼死抵抗的。河北地区二十多个郡,基本都被叛军拿下了。
没多长时间,安禄山叛军就渡过黄河,攻占洛阳,直逼首都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。
形势十分危急!难道大唐帝国所有的勇士,都走进了兵马俑的行列?
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,束手无策,狼狈不堪,一边仓皇出逃蜀地,一边悲痛欲绝地说:“河北二十四郡,难道就没有一位忠臣吗?”
有!当然有!
面对安禄山的谋反,颜真卿是早有防备的。颜真卿挺身而出,誓师讨伐叛军。颜真卿手下没有正规部队,他迅速把辖下的三千兵马整顿起来,一天时间扩充到了万人。由于他的积极应对,叛军南下的时候,并没有攻陷平原郡。
图/安史之乱形势图
此时,颜真卿还联络时任常山郡(今河北省正定县)太守的族兄颜杲卿,约定互为犄角,共同抗击安禄山叛军。
平原郡久攻不下,安禄山叛军的后方变成了颜真卿的前线。
“颜真卿”成了河北的一面旗帜,河北的军心一下子被稳定下来。投降叛军的河北十七郡,又相继归顺朝廷,他们推举颜真卿为联军盟主。颜真卿统率20万联军,横绝燕赵,军威大震,在安禄山的老巢搅得天翻地覆。天宝十五年(756年),颜真卿指挥联军在堂邑(今山东省聊城市)大破叛军,歼敌2万余人。
就这样,颜真卿打赢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场胜仗,打破了安禄山不可战胜的神话!河北的形势急剧逆转,连守在安禄山老巢的嫡系将领刘客奴,都派人跟他联络,准备归顺。
远在常山的颜杲卿也设计杀死李钦凑,活捉两个叛将,夺回土门。各郡县信心大增,纷纷杀掉叛军守将,唐军很快就收复了十五个郡。
颜真卿的胜利,传到了朝廷。唐玄宗大喜过望地说:“朕还不认识颜真卿是谁,他竟然能做到这种程度啊!”
颜真卿等在河北的军事行动,牵制了安禄山叛军的南下,为唐王朝组织抵抗力量赢得了宝贵时间。但在这场关乎唐王朝存亡的战斗中,颜氏一门先后有30多人为国捐躯,代价惨重。
在常山战役中,颜真卿的族兄颜杲卿寡不敌众,被敌军俘获。安禄山命人将他押解到洛阳,亲自审问。颜杲卿拒绝投降,安禄山当着颜杲卿的面,砍下了他的儿子颜季明的脑袋。颜杲卿大义凛然,痛骂叛军,结果被用铁钩钩断了舌头,依然骂不绝口,最后被残忍地处死。
直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,颜真卿才派侄子颜泉明前去收殓亲人遗骸,归葬家乡,结果仅寻到堂兄颜杲卿的一只脚,以及侄子颜季明的头骨。颜真卿满怀悲愤地记述此事,写下了著名的《祭侄文稿》。这篇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,国仇家恨全部凝聚在了指尖,其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写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,让人感受到他当时苍凉悲壮的心情。
因抗击安禄山叛军而名震天下的颜真卿,他的后半生却命运多舛。
战乱四起之时,都会仰仗勇烈之士;战乱一旦平定,拼的都是权谋。因为颜真卿耿直清廉、敢于谏言的性格,安史之乱平定后,他不被朝堂所容,多次遭到贬谪。从之前的杨国忠,到后来的李辅国、元载、杨炎到卢杞,每一任权相都对他都恨之入骨。
险恶用心莫过于借刀杀人,这次是唐帝国的宰相,要杀七十多岁的忠臣。
机会来了。
公元783年,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,攻城略地,势不可挡。此时,宰相卢杞出了馊主意,他说,颜真卿德高望重,让他带着谕旨到李希烈军中宣抚,一定能不战而平息叛乱。唐德宗竟然也同意了。
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的朝廷,自上而下都夹杂着不可告人的肮脏。
当时的颜真卿,已75岁高龄。朝廷中人听到卢杞这个馊主意,都大惊失色,对卢杞假公济私、置颜真卿于死地的险恶用心心知肚明,纷纷劝颜真卿不要接受这个别有用心的任务。
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颜真卿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诏命,去宣抚李希烈叛军。
抵达李希烈军中后,李希烈对颜真卿进行各种威逼利诱,许以宰相之位,要其支持自己的造反大业,结果被颜真卿破口大骂。
一年后的公元784年,李希烈命人将颜真卿缢杀了。两年后的公元786年,李希烈也死了。此时,颜真卿的遗体才被运回长安。
死去的颜真卿,又被朝廷做了大文章。唐德宗悲痛不已,废朝五日,并亲颁诏文,追念颜真卿的一生,说他“才优匡国,忠至灭身,器质天资,公忠杰出,出入四朝,坚贞一志,拘胁累岁,死而不挠,稽其盛节,实谓犹生”。
一切溢美之辞,都不过誉。这些溢美之词,除了皇帝为百官树立榜样之外,可能还是良心发现吧。当然,即便没有这些溢美之词,颜真卿这位勇烈之士,仍然是大唐第一男儿!